肉羊标准化规模经营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输出PDF 打印
编辑: 符琳琳    2015-06-27

本文从五个方面一一介绍了肉羊标准化规模经营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肉羊标准化规模经营的推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肉羊标准化规模经营模式。

一、缺乏对标准化规模经营的科学定位

规模经营的概念源于规模经济,因此肉羊规模经营的理论基础是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是指规模扩大后产生的单位成本的下降。规模经济可以来自外部整个产业发展,也可以来自企业内部的大规模生产。肉羊规模经营的含义应该是在既有约束条件下,适度扩大肉羊生产经营单位的肉羊饲养规模,使土地、资本、劳动力、饲草料等生产要素配置趋向合理,以达到最佳经营效益的活动。衡量肉羊经营规模大小可以使用很多指标,如肉羊存栏量、出栏量、拥有的羊舍面积、草地或耕地面、投入的资本、使用的劳动力和机械等,但这些指标都是有偏的估计,其实衡量经营规模大小最好的可比指标是所获利润的多少。在现实的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政策执行中,仅以出栏数量超过一定的规模称为规模经营,并且认为规模越大越好,因而各种政策资金主要投向了大型羊场。但大型羊场可能是规模不经济,主要是羊舍建设规模过大、标准过高、管理人员过多、饲草料主要来自市场等因素造成成本过高、缺乏饲养经验以及管理责任等,使得很多大型羊场往往亏损,甚至指着政府项目过日子。

将饲养2030只羊的农户或者兼业养羊的农户看作不是规模经营,这在很多地方似乎已形成共识。基于这样的认识,这些规模较小的养羊户难以享受到政策优惠。但在农区、半农半牧区,正是这些规模较小的养羊户充分地利用了剩余或边际劳动力、自家的农副产品低成本地饲养了肉羊,羊粪又上到了自家地里,实现了农牧业的有效结合。这是为什么小的养羊户长期大量存在的经济原因,即分散的养羊户的生存在目前的我国有它的经济合理性。大量的调查表明,很多所谓规模羊场,特别是大型育肥场的羔羊主要来自这些小的养羊户。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实施全面农业保护政策的阶段,近年来,针对肉羊的保护和支持政策也开始陆续出台。大量政策资金主要流向大型企业,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认为这样可以更多地增加肉羊供给,当然也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成本。但实际上,这样的政策资金投向不仅肉羊供给增加有限,而且使农村的贫富差别拉大,与农业保护政策主要是解决公平问题的大目标相背离。很多大型羊场要么大量羊舍空置,要么实际数量达不到报告的数量,要么资金短缺无法扩大生产,要么亏损卖羊。这是规模不经济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各级政府“好大喜功”的结果。

近年农业部所选定的标准化示范场指以规模养殖为基础,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在场址布局、畜禽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经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验收通过并由农业部正式公布的养殖场。但由于标准过高,特别是没有经济效益的要求,某些标准化示范场难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其他养殖者往往学不来。

二、缺乏高产自主的优良肉羊品种

我国现有羊品种143个,羊遗传资源极其丰富,分布很广,但大量的地方品种以毛皮为主,缺乏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地方品种的体制,没有形成保护和利用并重的格局,优良基因面临丢失,品种利用缺乏有效指导。到目前为止,被国家认定的肉羊新品种只有南江黄羊、巴美肉羊、昭乌达肉羊,这些新品种的群体数量和覆盖面都很小,难以对我国的肉羊产业产生根本性影响。引进的十来个外来品种处在与我国本地羊不断杂交的过程中。在杂交利用方面,由于地域、气候条件不同,杂交利用模式也不同,但现在还没有一个较为客观、标准的杂交模式,不断地与外来品种杂交导致优势地方品种资源减少,杂交利用效果不明显。

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共有1040家种羊场,其中种绵羊场353家,种山羊场687家,这些种羊场是我国种羊市场的主要供给者,同时,承担着肉羊繁育、保种、改良的重要任务。自1999年以来,我国种羊场种羊存栏量总体基本稳定,维持在120万头左右,绵羊种羊存栏量大于山羊种羊存栏量,大约是山羊的2倍。近年来,农业部和各优势产区的地方政府对优良种公羊的购买实行补贴政策,各地方政府对鉴定合格的种公羊统一采购、统一检疫,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补贴的基础上,以优惠的价格卖给养殖场户。应该说这项政策有力地推进了肉羊良种化进程,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肉羊优良品种缺乏的问题。很多所谓的种羊场没有进行科学的育种,甚至在商品群中根据表现型选择种羊出售,我国的肉羊良种化任重道远。

三、缺乏肉羊饲养标准和常规饲料的营养参数,饲喂不科学

1.肉羊饲养标准和常规饲料的营养参数。肉羊规模化养殖中饲料成本是关键,科学配制饲料是养羊成败的主要因素,饲料通常占肉羊的饲养成本的60%以上。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自己的肉羊营养需要量标准,导致肉羊饲料的配制无据可依,缺少常用饲料参数,使得在肉羊饲料配制过程中,不知道基础饲料的营养价值,这是饲料配制浪费、成本上升、饲料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肉羊的一生要经历羔羊、青年羊、育肥羊等不同的生理阶段,各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不一样,生产中往往只有一种通用的饲料,既做不到低成本高效利用,也不能完全满足肉羊的营养需要。如果有饲养标准为依据配制饲料,每千克饲料可以节省成本510分,一只羊在饲料营养方面可以节省成本520元,甚至更多。我国饲草料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但饲养标准却处于空白点,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肉羊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肉羊饲养标准和常规饲料的营养参数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粗饲料加工调制技术亟待改进。粗饲料常为肉羊养殖中的主要饲料种类,有时是惟一种类。这类粗饲料常为当地产量高、价格低的农作物秸秆,而秸秆饲料营养价值普遍偏低,表现为适口性差、粗蛋白质含量低、粗纤维含量高、消化率低。很多肉羊养殖者以玉米秸秆作为肉羊的主要粗饲料,在饲喂时,玉米秸秆未经合理加工粉碎或揉碎后投喂,有的甚至未经铡短直接投喂,秸秆利用率低。由于很多地区肉羊养殖的粗饲料品种单一,加之氨化、黄贮等加工调制技术不普及,常发生妊娠母羊流产、羔羊白肌病、初生重偏低等,造成肉羊养殖效果差、经济效益低。青贮饲料已经被证明是反刍动物的优质粗饲料,但在肉羊饲料供给中,青贮饲料数量少、质量低,大多为不带穗的玉米秸秆黄贮。现代的青贮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3.饲料品种单一、配合不科学。很多肉羊养殖者对肉羊的营养需要缺乏了解,未掌握肉羊日粮配合技术。很多情况下,肉羊日粮中的饲料品种取决于价格和供应量,常出现某一时期仅给肉羊投喂一种饲料,如仅以玉米秸秆或酒糟为惟一饲料的情况,未能根据当地的饲料资源,合理搭配粗饲料、青绿饲料、精饲料、食品工业副产品等,无法保证在低饲料成本的情况下,肉羊营养尽可能全面。

4.精饲料配方不科学、营养不全面。肉羊精饲料常缺乏科学配方,无法做到科学配制,原料品种单一、配制相对随意,往往根据经验以玉米、麸皮、豆粕为主,简单地配制母羊的补饲料和羔羊育肥料。肉羊养殖者,包括一些大型肉羊养殖企业,对肉羊矿物质营养普遍缺乏认识,忽视精饲料中矿物质添加剂的使用。一些养殖者使用了微量元素预混料,但使用的是奶牛用预混料,甚至是猪用预混料,无法保证精饲料的营养全面与均衡,特别是矿物质营养。肉羊养殖者在饲喂精饲料时,常根据经验投喂,针对不同生理阶段肉羊的精饲料饲喂量也缺乏科学依据。肉羊养殖者往往只配制一种类型的精饲料,对于不同生理阶段的肉羊仅仅是饲喂量不同,忽视了各生理阶段肉羊的营养需要特点,未能针对不同生理阶段配制相应的精饲料。

四、缺乏有效的疫病防控体系,规模化养殖疫病风险增大

与放牧相比,规模化舍饲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破坏,利于标准化饲养和规范化管理,但疾病防治问题较之放牧显得更为突出。据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疫病防控研究室提供的数据,牧区各生长阶段羊只的死亡率:羔羊5%左右,育肥羊2%左右,种羊小于1%;而规模场舍饲的情况是:羔羊5%7%,育肥羊3%4%,种羊3%5%。显然,规模化饲养的疾病防治压力更大。

1.传染病暴发风险加大。传染病由病毒、细菌类病原微生物引起,主要通过直接、间接接触或气溶胶大范围、远距离传播,对养羊业的危害往往是灾难性的。饲养环境和饲养方式的改变,改变了羊群所处的病原生态圈和卫生条件,加大了传染病的发生风险。

2.寄生虫病严重流行。寄生虫病主要导致羊生长发育缓慢,饲料报酬降低,或因缺乏营养而死亡,另外还可引起羊的生产性能下降、产品品质降低、给羊带来其他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等问题。虽然羊寄生虫病引起的急性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每只羊都有寄生虫感染,而且感染的寄生虫种类多、强度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四川寄生虫区系调查,一只羊体内寄生的虫体多达142768万条,一只羊体内寄生的槽盘吸虫多达211415万条。在四川省,山羊蠕形螨引起羊皮穿孔,皮张报废,每年损失达1000多万元;包虫病,在青海每年仅引起废弃肝脏的经济损失一项就达2625万元。

3.群发性营养代谢病、中毒症频发。由于饲养方式的转变,各种营养代谢病和普通病也逐渐成为集约化养殖中显现的突出问题,例如: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症、尿结石、乳房炎、霉菌与药物添加剂中毒、瘤胃酸中毒等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占相当比例,已成为严重影响肉羊集约化养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人畜共患病形势再度严峻。近年来,我国由羊传染人的人畜共患病事件一再发生,尤其是布病、结核病、炭疽、包虫病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历史上,这些病主要发生于防疫薄弱、条件落后的牧区,经过多年的治理,已基本得到控制。这些病的再度流行,对肉羊产业化发展威胁很大,特别是牧区羊只的异地调运,有可能造成新的感染和传播。

五、缺乏有效监管,肉羊屠宰加工标准化程度低

1.工厂化屠宰率低。由于到目前为止,中央没有出台生猪、肉鸡那样的必须集中定点屠宰的法律法规,肉羊的私屠滥宰现象十分严重。由于私屠滥宰的成本低,从成本角度来看,现代化的屠宰企业竞争不过作坊式屠宰,因而造成作坊式屠宰的羊肉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环境污染十分令人担忧。在某些地方(如宁夏、内蒙古),政府出台了集中定点屠宰的地方法规,使得肉羊的屠宰加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2.原料标准化程度低。我国肉羊品种繁多,种间差异显著,饲养方式和养殖模式千差万别,造成原料肉品质差异极大,其加工适应性差异非常显著,羊肉加工企业无法得到标准化的原料肉;规模化的肉羊屠宰企业缺乏自有的肉羊养殖基地,到了屠宰旺季,就大范围跨省市收羊,直接造成了肉羊屠宰企业的原料肉不均一,利用率低,附加值不高,无法进行羊肉的标准化加工,加工制品品质不稳定。

3.标准化屠宰技术缺乏。我国是羊肉生产大国,产量居世界首位,但由于缺乏标准化的分割和分级技术,致使产品大小不一、规格质量很难保证。目前我国在宰后减损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空缺,宰后损失率高达10%以上。2011年我国的羊肉总产量接近400万吨,但由于宰后减损技术缺乏,年损失的羊肉量高达40万吨左右,约合1100万只羊的产肉量,相当于山东省全年的产量,一年的损失就高达150亿元左右。

与发达国家的100%分级率相比,我国目前的分级率还不足10%,大部分屠宰企业没有一套完整的分割分级技术,国家现有的分割分级技术对于目前占主要比重的中小型屠宰企业来讲,可操作性差,无法真正用于生产实践,严重地导致了羊胴体出品率低、品质不均一、分级率不足、标准化程度低的现状,制约了肉羊产业的发展。

4.加工标准化程度低。由于许多中小型羊肉加工企业的标准化意识淡薄,没有一套标准统一的加工方式和加工标准,原料辅料添加比例、各加工环节条件水平均存在较大差异,不仅使原料损耗严重,还造成羊肉产品品质不均一、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加工企业的标准化生产,降低了产品的附加值,无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5.设备水平相对落后。目前,我国规模以上的屠宰企业的屠宰量不足全国屠宰量的30%,大型屠宰企业仅占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的2.15%,许多中小型加工企业仍然延续传统的作坊式手工生产技术,设备陈旧老化,设备加工质量粗糙,工艺指标落后,设备性能和出品率低,可靠性差,生产自动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较好的生产线大都是从国外进口,对已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不够,精度要求较高的机械及零部件仍依赖国外进口。


相关信息:

< 上一篇   下一篇 >
首页
产业政策
科技进展
市场行情
肉羊企业
产业资讯
最新文章
Warning: Parameter 1 to modules_html::module2() expected to be a reference, value given in /www/wwwroot/cars.hzau.edu.cn/sheep/includes/Cache/Lite/Function.php on line 92
涔愯嚦榛戝北缇2.jpg
图片文章
    
海南黑山羊
    
简阳大耳羊
    
大足黑山羊
    
乌骨山羊
    
黔北麻羊
    
槐山羊